专访云览信通:在国内,私有云是我最看好的
2014/10/21
【IT时代周刊专访】(文/郑好)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构成的IT大潮方兴未艾,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用户的需求的强刺激下,云服务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这块地方,已不再被以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所垄断。
可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哪个更安全?哪个更适合国内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IT时代周刊》记者在采访云览信通总经理李瑾博士的时候,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国内,私有云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李瑾认为,一方面原因是带宽等技术资源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企业级用户数据的极大增加,以及市场、政策环境等因素所致。
云览信通总经理李瑾博士
在李瑾看来,目前在国内,私有云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公有云的某种不成功,二者其实并不矛盾。“我觉得反而恰恰是公有云的成功会更加促进和带动私有云的蓬勃发展”,李瑾告诉记者,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并不是那种直接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公有云先一步蓬勃发展,但是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私有云的好处就会凸显出来。现在大家对‘云’的认识,可能很多都是从公有云带过来的,但以后,无论是从架构上、软件上、应用上、乃至各个层面上,大众在已经完全习惯和熟知云概念后,从公有云转到私有云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李瑾举例说,现在人们对核心数据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分享和存储,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当然,这不是说公有云不能提供这样的一些功能,它们也可以提供,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还是不能完全结合例如企业级用户的痛点,能够让他们非常高效、快速、安全、可扩展地来协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业务,“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公有云提供商要把你的数据放到他那儿去,或许会采取一些方式,对产生的数据做某种分析,做大数据,客户的这种数据会给他提供很强的一种动力”。而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是私有云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私有云的好处首先在于安全,“除了和这个服务器相关联的使用者知道以外,对于外面的人来说,你的地址是什么,IP是什么,架构是什么,统统都是谜。私有云的数据是加密传输的,你就算截获了这些数据,无论是通过IP地址,还是通过其它方式截获以后,也是无法解开的”。这种对企业核心数据的保护,正是现在国内的企业所重视的。
在谈到私有云业务扩展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时,李瑾坦言,国内很多企业并未对此有足够的认识,这也体现出,国内很多企业不太注重除了销售市场以外的职位设置,对企业在IT上的需求,没有引起重视。而“这就是国内目前IT的现状,参差不齐”,很多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数据和资料,往往很容易被泄露出去。虽然在这些企业的CEO和CIO对这种现状也不满意,但正因为对于云业务的懵懂,致使这些问题难以得到改进,所以这也构成了云服务商业务扩展的一大障碍。
李瑾告诉记者,“我们是想建立一个私有云的联盟或者私有云的协会”,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专属基因的前提下,怎么样能够做到大家有一个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平台,能够更多地去分享,去推广经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很值得去推动的事情。大家有不同的使用经验,同时也需要一个联盟能够互相共享,分享一些事情。既然是专属,不能让大家把其他的内容来与大家分享,但是从思路上、建设经验和其他前瞻性的内容上,大家可以去分享。“你听听人家用过是怎么说的,听听人家打算用的是怎么说的,听听人家用得很好的经验和教训是怎么说的”。这种行业的互通有无,或许也值得目前的云服务商借鉴。
以下是访谈摘录:
IT时代周刊:公有云和私有云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您认为国内更适合哪种?原因是什么?
李瑾:从一般意义上,云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种:公有云和私有云,当然最终都是混合云的形态。在国内,私有云是我最看好的。从大环境上说,国外在诚信体系完善及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比如在北美等地,会更适合公有云的发展。而对于其它很多地方来说,暂时还无法达到北美那样的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因此,私有云会更加适合部署。现在在国内,当然整个IT平台的水准都在慢慢提高,包括带速、带宽等,都是越来越好,但我认为,相对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私有云会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一家企业,云平台就在它的内部区域里,是他自己局域网的内容。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用移动设备,可是毕竟在公司的时间总要多出许多,用户无论是上传、下载、分享,还是做其它任何事情全都是在公司里面,这样的话首先成本就会节约很多,因为不需要和外界做任何的数据交换,这些都是公司内部的数据。例如我们现在做的一个项目,客户一家两三百人的媒体公司,他们的数据量非常大,内部架设了三台服务器。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很多文件都是视频的、平面的,他们大量设计出来的视频文件,往往至少都在十多个GB,如果上传到服务器上,实际上和往硬盘里存是一样的。所以我举这个例子是说,采用私有云平台的话,首先,成本会大幅下降,第二,安全性会有保障,而且便捷度也能得到提高。所以说,私有云的好处就在于,除了和这个服务器相关联的使用者知道以外,对于外面的人来说,你的地址是什么,IP是什么,架构是什么,统统都是谜。私有云的数据是加密传输的,你就算截获了这些数据,无论是通过IP地址,还是通过其它方式截获以后,也是无法解开的。
我还想举个例子说明这点。我有一个做眼镜销售连锁店的朋友,他手里有两万个非常重要的VIP客户,这些资源都是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才积攒起来的。做这种B2C的生意,VIP客户很重要,他们会经常光顾,这些客户就是他最重要的资产。后来他让别人帮他做了一个系统,以便于维护这些数据资源,在这之前,他拿出不到2000个边缘客户,先放到这个新做的系统里去试一试。放上去不到一个礼拜,这些数据资料满天飞,完全都被分享泄露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说,还是要考虑做一个我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私有云,我把自己最核心的数据放在我自己的平台上,绝对不能把这个平台放出去,一放出去等于他辛苦积累下来的数据全都跑出去了。其实这并非是个例,国内的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感觉到这个问题了。
IT时代周刊:说到企业级的用户,想问您一下,现在云览信通企业客户的行业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李瑾:我们大约分这么几类。一是建筑设计,这也是我们最早的行业用户。建筑设计的特点是,他们目前有一个思路叫做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类似于虚拟现实的设计思路。比如要建设一个酒吧,我们看到的是外观,它里面包含水、电、管线、各种钢筋架构,而这些东西在以往的设计思路中,都是以图纸来呈现的,设计完成之后,一旦有某种冲突时,是很难直接看到的,所以他们现在都建立BIM模型,比如我这个地方有管线,还有另外一个管线也需要从这里过去,这种冲突在这个设计图上立刻就会显现出来。基于这种协同办公,他们会产生大量的同步传输的数据,我们帮他们建设私有云平台后,他们的数据可以很快速地同步。与此同时,总体的框架设计出来之后,在见客户时,以往的情况就是所有的数据拷到三个U盘中,分为三份,或者所有的数据都放在自己的硬盘里面去,带着电脑去,现在基本不用,现在只要你带着移动设备,平板、Pad、手机都可以。通过远程,能够将设计的情况在这些移动设备中直接展现出来,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BYOD的概念。另外我们在一些高校内,也建设了适合他们的私有云平台,现在很多大学里都有研发机构,既然搞科研,就有很多的数据交换、分享,所以我们也有来自教育系统的客户。第三个是制造业,比如饮料企业。饮料业比较有意思,我们的一个客户,他们在全国都有分支机构,但他们集团采用了我们的这套系统后,专门让管理团队专用,他们核心的数据只有他们高管才能看到,而且他这套系统,连这个公司的IT团队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在以往的经验中发现,很多公司的数据和一些内容是通过IT团队被分享出去的。他们觉得,很多IT架构建好以后,包含哪些功能等都由公司的IT团队说了算,这样一来,使用以后,那些数据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所以这次他们就完全脱离这种做法,让我们给他们架设私有云系统,我们做的是“交钥匙”工程,就像装修完成后有两把钥匙一样,我们的那把在系统建成后就不能用了。
我觉得现在大家对这种核心数据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分享和存储,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当然,我不是说公有云不能提供这样的一些功能,它们也可以提供,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还是不能完全结合这些企业的痛点,能够让他们非常高效、快速、安全、可扩展地来协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业务,而这个方面是私有云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IT时代周刊:据我们此前的了解,就像您刚才说的,很多企业确实是担心数据的泄漏,他们担忧的是,如果选择一家互联网公司提供的这种云服务的话,那他们会不会对自己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或者是做一个类似于咨询报告之类的产品去销售,这个就是一个很麻烦、很危险的事。
李瑾:是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公有云提供商要把你的数据放到他那儿去,或许会采取一些方式,对产生的数据做某种分析,做大数据,客户的这种数据会给他提供很强的一种动力。
IT时代周刊:这个就牵扯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比如那些互联网企业以后的这种定位,是和私有云的提供商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某种程度上会以类似于“数据银行”这样的角色出现,当然以后也一定会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它。
李瑾:对。我觉得是这样,在中国,不是说私有云的成功,就一定是公有云的某种不成功,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我觉得反而恰恰是公有云的成功会更加促进和带动私有云的蓬勃发展,我是这种观点。为什么呢?我觉得,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并不是那种直接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从来不会认为说我的成功要建立在人家的某种基础上,我觉得大家是共赢的,都在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公有云先一步蓬勃发展,但是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私有云的好处就会凸显出来。现在大家对“云”的认识,可能很多都是从公有云带过来的,但以后,无论是从架构上、软件上、应用上、乃至各个层面上,大众在已经完全习惯于云概念后,从公有云转到私有云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前一段时间,我关注到,思科提出来说,企业自建的私有云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你看这些大的IT公司,包括微软、亚马逊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他们也觉得私有云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私有云是一个必争之地,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环节,他们也在慢慢往这方面转。
IT时代周刊:在推广私有云业务的时候,您觉得最大的障碍和困难是什么?
李瑾:在很多国内企业内部,并没有CIO这个职位,这点就体现出,国内很多企业不太注重除了销售市场以外的职位设置,这包括很大型的企业,这也显示出,国内企业对IT还不够重视。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提云服务,确实让我感觉他们真是有些云里雾里,没有具体的概念。我经常看到,他们确实需要这个服务,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可一旦将云服务和整个数据的内容加载上去之后,他们的效率和成本真的会有很大变化。
IT时代周刊:您在与很多客户沟通时,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太多了?
李瑾:挺多的。
IT时代周刊:您向他们介绍云服务的时候,他听不懂,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他们需要的东西。
李瑾:我这边已经很明确看到他们的需求,但他自己没有这个意识,这算是隔阂吧。所以我也在尽量改善我跟客户沟通的方式,用一种非IT的方式,让他看到的是一种纯粹的表面的服务,不让他感受到太多的后面IT的内容,让他看到的都是很神奇的一种需求,能够满足他的要求。至于这个叫什么,不重要,需不需要这种服务,需不需要这种状态,需不需要快速的感觉。这种对某些客户来说,特别是国内某些企业来说,是需要有这样的过程的。说实话,很多人对云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有整体应用的几个层面上的内容,大家未必能真正地、很有条理地说出来。我也见过很多相对比较高端的企业的CIO,也跟他们长谈过,我觉得他们对云的理解,也不是特别透,虽然在云的概念上,在国内也热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很多的观点、想法、看法,我认为还是有可以继续讨论的地方。
我发现国内一些挺高端的企业,公司可能在CBD最豪华的大楼里,楼下可能就是大型跨国公司,但你看它的IT架构,它所有员工的邮箱五花八门,这个是QQ的,那个是163的,你可以说他所有IT架构就是专线加路由器。所以这种企业你跟他谈云,也挺困难的,他的数据永远是分分散散的。一些需要存档的文件,如果是与员工和平地分手,还会稍微好一点,如果再有点其他问题的话,可能数据就全没有了。这就是国内目前IT的现状,参差不齐。虽然如此,但是在CEO和CIO眼中,他们对这种现状也不满意,也想要改进,但是这个怎么改进?这就又回到刚才我说的如何让他们认识到云服务的重要性上了。
IT时代周刊:还想再问您一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像互联网公司做云服务的时候,他会采取一种类似于合纵联合的方式,比如说与ISV,与大数据计算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云服务。我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以后会不会采取类似这样的思路,来完善或者说去推广,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李瑾:从基因角度来说,我们遵循的是相对独立的和崇尚专属的观点,所以我们是想建立一个私有云的联盟或者私有云的协会,毕竟公有云就是在大的平台上,大家玩法肯定不一样的。我的私有是说,私有云首先强调的是它的专属概念,但是专属不能完全是孤岛,如果是孤岛的话,在目前互联网经济或者互联网思路之下,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但是你能够在专属基因前提下,怎么样能够做到大家有一个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平台,能够更多地去分享,去推广经验,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很值得去推动的事情。大家有不同的使用经验,同时也需要一个联盟能够互相共享,分享一些事情。既然是专属,不能让大家把其他的内容来与大家分享,但是从思路上、建设经验和其他前瞻性的内容上,大家可以去分享。这种分享,我不一定说非得是已经是我的客户了才能参与,可能凡是对私有云有需求,有想法的,都可以加入进来,你听听人家用过是怎么说的,听听人家打算用的是怎么说的,听听人家用得很好的经验和教训是怎么说的,你去看看私有云和公有云怎么搞,怎么弄。
IT时代周刊:这就像电信运营商推出个性化套餐一样。
李瑾:就像西装,既然是专属、定制,就结合你的身材,甚至你的容貌,做出特别适合你的西装。如何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让这件西装穿在我身上,肩膀、袖口、领子所有地方都适合我的需求,从这点上说,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能够真正地实现客户的需求,提出一套适合他的技术方案。你做得越好,客户就越喜欢,我的解决方案最适合我,他可能不一定说别人都不能跟他一样,但是至少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你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意味着大量的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要在这个方面去想去做,更好的解决方案,常常就是这样产生的。【责任编辑/郑希】
人物简介:云览信通总经理李瑾博士
李瑾博士在IT及通信产业拥有多年职业经理人经验,并于2012年9月创办了云览信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打造专属于企业、家庭或个人的“云览专属云平台系统”。在此之前,李瑾博士任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大中华区软件部总经理。李瑾博士自2006年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电信及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在此之前,他曾任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李瑾博士拥有天津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